【目的 】 「六藝」、「六經」的角度來觀照並展示出心性本體的豐富義涵。因此,從學術史的角度看,馬一浮通過六藝論融合了經學與理學這兩個儒學大流派,以此展示出一個「熔鑄六經,爐錘百代」的現代新儒學典範。(劉樂恒 2013, 248) 六藝論是一個意義機制。... 從而呈現出一個充盈豐富、至真善美的生活世界與意義世界,人們通過參與這個意義機制,可以陶成德性、成就自我、感染及人,開啟太平。(劉樂恒 2013, 248) 【 六藝 之 聯繫 】 他要進一步將性德與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聯繫起來。在他看來,六藝之道就是性德的顯現,因此只有展示出六藝之道,性德的豐富義涵才能通過各方面和各層面呈現、通達、落實出來。(劉樂恒 2013, 250) 【六藝與性德】 以一德言之,皆歸於仁;以二德言之,《詩》《樂》為陽是仁,《書》《禮》為陰是知,亦是義;以三德言之,則《易》是聖人之大仁,《詩》《書》《禮》《樂》並是聖人之大智,而《春秋》則是聖人之大勇;以四德言之,《詩》《書》《禮》《樂》即是仁、義、禮、智;(原注:此以《書》配義,以《樂》配智也。)以五德言之,《易》明天道,《春秋》明人事,皆信也,皆實理也;以六德言之,《詩》主仁,《書》主知,《樂》主聖,《禮》主義,《易》明大本是中,《春秋》明達道是和。 馬一浮,《泰和宜山會語》,《馬一浮集》第 1 冊,頁 20。 通過馬一浮這種展示,六藝之道其實就是性德的本身、性德的全體,因此性德與六藝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相通而對比的關係。(劉樂恒 2013, 250) 案: 馬一浮以性德統一六藝。我則可以用情操 (pathos)統一信望愛,以達到統一經史子集。聖經是一切的總綱,它蘊藏情操。 【六藝生活】 六藝之道所顯發出來的六藝生活涵攝了人類正常合理生活的全部內容。.... 這個全體大用的意義世界和意義機制構成了一個基礎存有論的境域與境界,人類的知識、文化、科學、思想皆奠基於此。(劉樂恒 2013,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