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六藝「判教」與「互攝」

【六藝判教】 所謂「六藝判教」,是要以儒家六藝為本位立場,判攝人類一切思想與學術形態,分判其相對於六藝圓教的淺深高下,並最終將其統攝於六藝。 (劉樂恒 2013, 253) 【 六藝互攝 】 所謂「六藝互攝」,就是說如果考察六藝中的每一藝,都可以 發現它在本源上便是與整個六藝相通的,也就是說六藝可以互相統攝。 (劉樂恒 2013, 253) 華嚴家有帝網珠之喻,謂交光相羅,重重無盡;一一珠中遍含百千珠 相,交參互入,不雜不壞。六藝之道亦復如是,故言《詩》則攝《禮》 言《禮》則攝《樂》,《樂》亦《詩》攝,《書》亦《禮》攝,《易》與《春 秋》亦互相攝,如此總別不二,方名為通。 (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馬一浮集》第 1 冊,頁 300-301) 性德本體之總別相即、六藝之交參互入、每一藝皆可通六藝,構成了馬氏六 藝互攝論的主要面相。 (劉樂恒 2013, 253)

修養工夫

 【見性】 如果要把握六藝之全體大用,就需要理解與復歸六藝之本體也即性德,而對於性德的復歸能夠讓人們自身打開自己本來就具有、然而被後天習氣所遮蔽的存有論境域,從而自身真正地參與並構成六藝意義的生發與流行機制。這個真實理解與復歸性德的工夫,馬一浮稱為「見性」,也即讓性德呈現出來... (劉樂恒 2013, 249)

 馬一浮受到了佛教華嚴宗「一真法界」和「六相圓融」等思想 ... (劉樂恒 2013, 249) 「 性具萬德,統之以仁;修德用敬,都攝諸根。 」 馬一浮,《童蒙箴》,《馬一浮集》第 1 冊(杭州:浙江古籍、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頁 723 「 仁者,德之總相也,開而為二曰仁智、仁義,開而為三曰智、仁、勇,開而為四曰仁、義、禮、智,開而為五則益之以信,開而為六曰智、仁、聖、義、中、和,如是廣說,可名萬德,皆統於仁。 」 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馬一浮集》第 1 冊,頁 121 他指出,性中涵具了仁、義、禮、智、聖、中、和等等直至無窮無盡的德相,這些德相都各自體現出性德的其中某個側面和方向,所以稱為別相;而這些別相則為仁這一總相所統攝 ... (劉樂恒 2013, 249-250)     案:基督教 德相 是聖靈果子。

理學與文化

 馬一浮新儒學思想完全繼承了宋明理學特別是程朱一系關於「心」、「性」、「理」的思想,他認為天地人生一切意義都來源於心性、性理,心性、性理是天地人生的本源,也是人類一切思想文化的根基。(劉樂恒 2013, 249) 案: 我可以用自己對朱熹的詮釋,作為基督洛各斯 (Logos)的理論基礎,以連繫讀經、聽道和禱告,並延伸至其他書寫的 洛各斯 (written logos) ,即經、史、子、集。

六藝論

【目的 】 「六藝」、「六經」的角度來觀照並展示出心性本體的豐富義涵。因此,從學術史的角度看,馬一浮通過六藝論融合了經學與理學這兩個儒學大流派,以此展示出一個「熔鑄六經,爐錘百代」的現代新儒學典範。(劉樂恒 2013, 248) 六藝論是一個意義機制。... 從而呈現出一個充盈豐富、至真善美的生活世界與意義世界,人們通過參與這個意義機制,可以陶成德性、成就自我、感染及人,開啟太平。(劉樂恒 2013, 248) 【 六藝 之 聯繫 】 他要進一步將性德與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聯繫起來。在他看來,六藝之道就是性德的顯現,因此只有展示出六藝之道,性德的豐富義涵才能通過各方面和各層面呈現、通達、落實出來。(劉樂恒 2013, 250) 【六藝與性德】 以一德言之,皆歸於仁;以二德言之,《詩》《樂》為陽是仁,《書》《禮》為陰是知,亦是義;以三德言之,則《易》是聖人之大仁,《詩》《書》《禮》《樂》並是聖人之大智,而《春秋》則是聖人之大勇;以四德言之,《詩》《書》《禮》《樂》即是仁、義、禮、智;(原注:此以《書》配義,以《樂》配智也。)以五德言之,《易》明天道,《春秋》明人事,皆信也,皆實理也;以六德言之,《詩》主仁,《書》主知,《樂》主聖,《禮》主義,《易》明大本是中,《春秋》明達道是和。 馬一浮,《泰和宜山會語》,《馬一浮集》第 1 冊,頁 20。 通過馬一浮這種展示,六藝之道其實就是性德的本身、性德的全體,因此性德與六藝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相通而對比的關係。(劉樂恒 2013, 250) 案: 馬一浮以性德統一六藝。我則可以用情操 (pathos)統一信望愛,以達到統一經史子集。聖經是一切的總綱,它蘊藏情操。 【六藝生活】 六藝之道所顯發出來的六藝生活涵攝了人類正常合理生活的全部內容。.... 這個全體大用的意義世界和意義機制構成了一個基礎存有論的境域與境界,人類的知識、文化、科學、思想皆奠基於此。(劉樂恒 2013, 251)

目錄

 劉樂恒      〈馬一浮六藝互攝論析論—以詩教和易教為中心〉,《漢學研究》 (2013) 31:4